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多個重要工作會議中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高度所提出的科學論斷。高校必須要從“關乎大局”的政治高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要強化整體思維,穿點成線、以線擴面,聚焦思想引領、組織體系構建、課堂主渠道建設、校園文化培育和科研闡釋等方面,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切實承擔起教育責任和使命。
強化理論武裝,完整準確理解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民族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我們黨對民族工作認識的一次質的飛躍,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根本方向。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著力在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上持續用功,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職責。注重加強高校在民族基礎理論領域和重大現實問題上的研究,切實厘清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相長,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斷改進對國情、歷史的研究,結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和鮮明特點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更加鮮活、更有說服力的理論闡釋。
充分發揮學校各級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地、具體地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工作過程中堅持穩慎原則,有序推進,注重多做“加法”,把黨的領導體現到高校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多層面、各環節。
在做好思想輿論引導的同時,穩慎有序落實民漢合校、混合編班等政策,使高校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陣地,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事不在,讓“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在高校師生心中深深扎根,讓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在高校師生頭腦中牢固樹立。同時,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優勢,選派政策理解準、宣講效果好的教師深入社區、農村、企業等開展宣講工作,將教育資源優勢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加強黨的領導,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
要指導高校普遍成立由校黨委書記牽頭,由宣傳、組織、統戰、人事、學生、教務、科研、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負責人組成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領導機構,建立健全議事協調、調度推進、跟蹤督辦等配套工作機制,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統籌領導。
以黨員干部為重點,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綜合采用外部培訓與內部培訓相結合、常規培訓與專項培訓相結合、教學培訓與管理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常態化、動態化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思想認識,完整準確把握思想內涵,增強工作本領。發揮“關鍵少數”引領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廣大師生,打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履行黨建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全面納入高校領導班子考核、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院校督導評估工作中,進一步加大評價賦分權重,壓緊壓實高校主體責任。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以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督導評價體系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齊全、體系完備的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測評體系和評價指標,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由“軟指標”變成“硬約束”,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守好課堂主渠道,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思政課程的各環節、全過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為抓手建設思政課程,在著力打造全國一流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升教師隊伍質量,培育一批質量高、效果好的一流思政課程。
切實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引導高校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把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各門課程教學改革之中,增強廣大教師課程思政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斷挖掘思政元素和生動案例,提升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和實踐教學效果。
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各專業、學院結對共建,開展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集體備課,協同挖掘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德育元素,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分專業、分學科優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和素材供給,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競賽、課程思政公開課等教學活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門課教學中,壓實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職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增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效應,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推進文明校園建設,培育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校園文化
通過校園物質文化載體的打造,融入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標識和元素,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潤物細無聲”。以校園硬件設施建設為抓手,突出校園建筑的功能,凸顯校史館、紀念館、博物館、多業態校園書店的展示功能,突出文化長廊、民族藝術文化墻、優秀師生作品宣傳引導功能。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發揮通用語言文字育人功能,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化于無形、融于細微。
通過校園行為文化幫助大學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轉化為具體行為。以團學活動、學生社團的建設為抓手,搭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研修、交流展示、實踐體驗和傳承創新平臺,聚焦“第二課堂”“三下鄉”志愿服務、精品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理想信念主題教育,引導大學生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力量。
整合科研力量,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高校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闡釋中找準定位,努力打造集學術創新、決策咨詢、人才培養為一體的一流科研創新平臺。充分發揮現有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基地和高端智庫平臺的引領作用。集聚力量,整合資源,推進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建設,推動民族理論政策研究的校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高?;蚩蒲袡C構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基地,不斷提高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服務黨和國家民族工作能力。
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重點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基礎理論問題以及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現實問題的深入研究,特別是要深入研究新時代民族問題的變化規律,推進民族理論政策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加強對各種民族問題思潮的辨析和引導。力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闡釋上實現新突破。
高校要緊緊圍繞中央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依托自身學科特色和資源優勢,建設好各級各類民族工作智庫,扶持好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學科發展,加強民族學科中青年隊伍培養,創新中國特色民族理論政策話語體系,為民族工作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服務。切實發揮好高校的人才庫、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高校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必須加強統籌謀劃、做好頂層設計,著力形成全員參與、全域貫穿、全程覆蓋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