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于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于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正如我最近閱讀的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里描述的一樣,青春充滿了熱血與希望。
《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斗圖景,描寫了一批熱血青年投身革命,為打碎黑暗的舊世界而與反動階級進行長期艱苦卓絕斗爭的感人故事。
小說主人公林道靜幼年喪母,又飽受父親家族的凌辱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但不妨礙她長成了一個非常善良的姑娘。對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她會表示深切的同情,面對窘迫的生活,她渴望著“獨立”做“自由的人”,同時,她也不愿被小資產階級的感情所羈絆。
作品的第一部分,林道靜逃出給她帶來痛苦回憶的家庭,但又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寫林道靜痛苦中的掙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現出了她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為國家為人民艱苦頑強奮斗的歷程。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小說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他們抗擊侵略,抵制暴政,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民族的生存,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流血不懼犧牲,堅強勇敢地面對兇悍的敵人。
在那個革命運動時期,青年知識分子們,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他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自此才有了真正的前途與出路,也擁有了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青春!
然而,也有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對反動者低頭的人,小說中的余永澤就是一個例子。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加入革命,認為這是少數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關心,從而想讓林道靜順從他去過平靜的生活。在和余永澤生活的那段時間里,林道靜每天的生活是刷鍋、洗碗、買菜、做飯、縫補等瑣碎的家務,她讀書的時間變少了,生活變得無趣,也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當讀到林道靜為了人民,為了祖國,熱情地投身于學生運動,毅然決然地離開余永澤時,我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林道靜,一個不屈服于命運的女中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明白了“一個人的命運只有和祖國的命運結合在一起オ會有真正出路”的道理,進而成為“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之ー。塑造了一個在上世紀30年代覺醒和成長的革命青年形象。
在這一過程中,她經過了ー系列的考驗:在江華的幫助下,林道靜戰勝了特務的威脅和利誘;因戰友投降了敵人,她被捕入獄,仍舊不改志向。出獄后,在嚴峻的斗爭中鍛煉成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和林道靜相比,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的我們,精神生活豐富,不必為生存而擔心。反觀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林道靜的相比,顯得多么匱乏。雖然,林道靜在一段時間中出現過內心的彷徨與不安,但是她在共產主義革命者的引導下,找到并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而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卻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價值。林道靜在那一段中華民族的特殊時期,沒有選擇沉淪,反而選擇了奮斗,選擇了與命運抗爭。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無數革命先驅的不屈、倔強、勇敢和堅持。
個人認為,林道靜、盧嘉川、羅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積極生活。唯有如此,才對得起那些英雄先烈們用血肉拼出來的美好今天,才對得起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韓瑜)